中国人最讲究吃,俗话说“民以食为天”,小孩生下来就会喝奶,人一辈子就跟着酸甜苦辣咸打转,可见吃在中国人心中的位置。
中华饮食博大精深,南甜北咸东辣西酸,形成了“鲁,川,苏,粤,浙,闽,湘,徽”八大菜系。八大菜系各有风韵,各有烹饪方法,菜肴各有佳味。有人曾把八大菜系用拟人比化的手法比喻描绘为: 苏,浙菜好似清秀素丽的江南美女;鲁徽菜犹如古朴健壮的北方汉子;闽,粤菜宛如风流典雅的翩翩公子;川,湘菜就像内涵丰富才艺出众的名仕。
食不厌精,脍不厌细。精细是中华饮食文化的内在品质的概括。选材讲究精挑细选,烹调讲究精细入微,原材料要加工成大小宜食的尺寸,对厨师刀功的要求也是很高的,刀功的刀口包括:丁,片,丝,条,粒五个大类,刀功的运用,使食材在形态上有较大改观,形成了形态美 ,另一种形态美的表现方式就是菜肴装盘,精湛的刀功配合独特的餐具,令菜肴整齐划一,菜品的色,香,味,意,形充分得到体现,感观上美的和谐统一。
所谓“靠山吃山靠水吃水”。中国人的“吃”又分为五大区,即江浙的鱼虾区,华北的葱蒜区,两广的猫狗区,川湘的辣椒区,西北的膻酪区。
这种分割方法,是着眼于气候环境与食物生产上,这是环境因素,大体上是有其意义的。一般来说,还是以南方食米,北方食麦来得简单明了,因为主食不同,副食和调味也就会有很大差异。
中国菜的做法也有数十种之多,所谓熏,蒸,烘,爆,烤,酱,炸,卤,煎,糟十大部门,真正的文化,还是在于调味的运用和技术上。
在中国食谱里所讲的东西,脱不了上面的十多种烹调制作方法,虽然食谱上的制作方法,以及材料分量,处理等等,说的清清楚楚,各人烹调出来的菜肴则有很大差别,这不是材料问题,也不是制作方法的问题,而是经验与艺术的问题,因为,中国菜的烹饪有着其绝高的艺术性。
“名厨炒虾七铲半”。中国菜的烹饪,则有特别绝妙的地方。中国名厨炒明虾,就有只能炒七铲半的说法。意思是说,虾仁下锅后,要在锅里炒七铲半,多半铲则老,少半铲则嫩。所谓半铲,就是铲起来抛向空中,然后取出,恰到好处。其实这并不是传说,农书“神农书”记载着一种叫做“午饭种”的土壤,这种土壤在饭前耕犁太软,饭后耕犁太硬,其实二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。
中国菜里,类似这种玄妙的说法还有很多,当然,铲数是一回事,菜肴的多少,虾仁的大小,火力的强弱,又是另外一回事,绝不能只管铲数的多少,而忽略火力的强弱,虾仁的多少 。
在吃的类别上,大概分为三种: 一是居家的家常便饭。就是平常说的一日三餐,日复一日的饭菜,以营养可口为主,翻来覆去少有变化,多以突出主食品类。这种菜肴的烹饪和选择,寻求营养平衡,肉菜兼得,主副齐全。
二是两三好友聚在一起小酌。这是下酒菜为主,目的不在于营养搭配的平衡,而在于菜肴的爽口风味。这种菜分量不大,适合饮食者的口味和个性,或食辛辣,或食酸甜,又或食清淡,这就必须要有高超的烹调技术来满足要求了。
三是大酒席,通常是宴请宾客。这类宴席菜单排列应使菜肴配套成龙,并按正规顺序上菜,显示对宾客的尊重。这种大酒席的菜肴,通常以大批量加工为主,所以,显现不出独具匠心的真功夫,只是让大批食客如何饕餮一顿为己任。
中华饮食是中华民族用“嘴”吃出来的,是一种浓厚的中华饮食文化,在这其中,精益求精,追求完美,一直没有停下脚步,而且愈演愈烈。中国吃的精美,相互依存,使中国饮食文化,独具特色,独树一帜。
来源:西部路者
最新回答